• 数据库名称:
    阅藏知津—中国历代典籍目录总库
  • 访问地址:
  • 简介:

    在古籍数字化浪潮中,“图文易得,目录难寻”已成为学者研究的核心痛点。面对数万种古籍图文库缺乏分类导航、现有目录库数据零散且非结构化、难以支撑进一步的数字人文研究,“阅藏知津——中国历代典籍目录总库”应运而生。本数据库由资深学术团队领衔设计,基于以往的系统开发经验,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覆盖全面化、数据结构化、功能智慧化的中国古籍目录数字人文平台,推动古典目录学走进数字时代。

    一、核心架构:三大子库协同赋能

    “阅藏知津”以“中国历代典籍总目库”、“中国历代编撰目录库”、“中国历代典藏目录库”为支柱,目前已构建“总目资源——成书分析——典藏分析”三位一体的目录数据知识平台,实现中国古籍遗产的系统性盘点与时空动态解析。

    二、突破性价值:数字古典目录学的成立

    (一)从“平面著录”到“立体知识网络”

    1. 数据深度结构化:“阅藏知津”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研究方法的革新。在数据库中,书名、作者、版本、藏印等字段被结构化为可计算单元,并经过标准化和归一化,支持瞬时生成定制索引。

    2. 关系化赋能:“阅藏知津”关联人物库,可以生成知识网络;“阅藏知津”对接图文库,目录条目可以直通全文图像、篇卷乃至语段。

    (二)革新传统目录学

    1. 自动目录编纂功能实现中:在“阅藏知津”,通过主题词等标引,自动聚类生成各类书目,突破人工编纂局限。(未来开发)

    2. 支撑宏观书籍史研究:利用典藏库数千“时空截面”,分析典籍传播与学术思潮、地域文化的互动机制,弥补中国书籍史微观史料不足的短板。

    3. 数字人文的“真实需求”响应者:“阅藏知津”可以解决学者的真实需求,利用编撰库替代人工统计历代成书数据,省时90%;利用典藏库可以秒级完成需长时间梳理的典籍流传数据。

    “阅藏知津”还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意义,它证明数字人文可深度嵌入传统人文研究环节(如目录学、书籍史),推动人文研究范式转型。

    三、建设进程

    当前阶段(2025年下半年):总目库第一期(26万种,33万条)、编撰库(朝代粒度分析)、典藏库(29种藏书目,16万条)开放试用。

    “阅藏知津”完成了古籍目录数据加工的结构化、同一化、标准化、关系化。它不仅是中国历代典籍的“超级导航仪”,更是数字古典目录学的奠基工程。通过三大子库的协同创新,本数据库将重塑学者理解典籍、探索文脉的方式,推动中华典籍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迸发新生命,支撑数字人文研究的革新与探索。


  • 备注:
    试用截至2026年4月30日
  • 语种:
    中文
  • 学科分类:
    历史
  • 文献类型:
    古籍文献
  • 数据库类型:
    试用数据库
  • 问题反馈:
    数据库使用中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图书馆资源建设部。
    电话:022-85358574
    邮箱:lisy@nankai.edu.cn
  • 创建时间:
    2025-10-10
  • 最后更新:
    2025-10-10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