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的故事主题分享讲座

时间:2018-12-07   浏览:274

 

听岳英放老师讲“音乐里的故事

用西方音乐语言讲述《梁祝》《嘎达梅林》”主题分享讲座

交响乐是什么?它不只是海顿、莫扎特

也不只是《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

当西洋音乐与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魅力?

这种音乐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特有的

讲述协奏曲《梁祝》、交响乐《嘎达梅林》的音乐语言

听西洋音乐里的中国故事

讲座时间:20181217 18:30

讲座地点: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图书馆

讲座内容:

(1)西洋音乐与中国民间故事的结合,欣赏乐曲《梁祝》、《嘎达梅林》

(2)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语言

(3)如何用音乐语言讲述故事?

(4)现场观众提问互动

《梁祝》、《嘎达梅林》作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典范,一直活跃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有着独特的味道和吸引力,跌宕起伏的剧情、动人心魄的音乐,更是充盈着艺术家们独特的匠心与情怀。

我馆特邀文学院岳英放副教授做客图书馆讲坛,讲述《音乐里的故事》。岳英放教授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语言等方面和大家一起赏析这两部结合了西洋音乐与中国符号的音乐名作。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音乐需要分享。会场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欢迎观众讲述自己心中的音乐的故事。1217日晚18:30,来一点古典音乐,听音乐里的中国故事,和岳英放教授一起谈“音乐里的故事”,体会与众不同的交响音乐之旅。

音乐简介:

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该曲作于1958年的冬天,19595月在上海首演并获得一致好评。首演由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所用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采用交响乐与民间戏曲音乐结合的表现手法、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进行创作。

交响乐《嘎达梅林》创作于1956年,作曲家辛沪光作为新中国杰出的女性作曲家,以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为素材,借鉴了西方创作技法,描绘出一幅英雄风格的交响音画,成为新中国交响乐创作的一个典范。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

嘉宾介绍:

 

岳英放 辽宁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音乐专业副教授。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教材4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名额有限,立即预约吧!

关注南开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 获取最新消息

 

活动一:

转发南开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此条微信消息至朋友圈,并报名参加活动,凭转发截图和报名信息,可在讲座开始前20分钟在活动现场进行抽奖。一等奖2名,奖品为南开大学图书馆帆布袋;二等奖3名,奖品为南开大学手提文件袋;三等奖8名,奖品为小米签字笔;参与奖奖品为精美纸质书签。

活动二:

参与现场互动提问,前5名发言同学可获得精美笔记本